

Mindful & Respectful Parenting 系列: 動作篇
《 5-10個月 》 爬行篇(一) 大家還記得反身篇提到的讓寶寶自己做到的Tips嗎?在嬰兒爬行、坐甚至走路上也是我們的
基本原則:
1. Set babies free 讓嬰兒自由活動身體
2. 預備環境
3. 相信孩子,等待孩子 其實還有第4項,讓現代社會很多嬰兒跳過爬行階段或較遲才敢放手行路的主因: 4. 不幫助孩子做他自己不能做到的姿勢 -當孩子還不會自己坐下時,不幫他坐下
-當孩子未能放手走路時,不扶著他走路 要理解嬰兒是怎樣學會坐的,嘗試平躺身子,當你想坐起來時,你會怎樣做?
最自然的是先打側身,然後用手按著地面撐起身子,對嗎? 相同地,寶寶要自己能坐下,他的雙手必須先有力把自己撐起,再把重心轉移到屁股上才能坐
下及坐穩。怎樣才讓雙手夠力?便是多趴及爬行。(多趴下是自己反身做到的喔!)
大兒子還小的時候,6個月大健康院要「考核」他坐得穩不穩,所以經常把他放到沙發或手
推車坐。我把玩具堆到他旁讓他玩,6-7個月大的他是可以玩很久。久而久之,我便習慣把
他坐起來,而且坐慣了的他也再不喜歡趴下。直到8個月大時,他經常大叫


蒙特梭利老師:孩子認識的,也許比大人多
記得在一次閱讀講座中,提到孩子的認知及語言發展過程時,一位家長問了一個十分深刻的問題。他提到自己藉著圖書教女兒:「那是牛。」下次再指著那圖畫時,女兒真的也可以說出「牛」這個字,那她不就是學到牛了嗎? 真的是這樣嗎?她學到牛的甚麼? 身為成人的我們, 面對面前的一棵樹, 可能可以說出"那是橡樹", "那是松樹", 也知道它的一些特性, 可是這代表我們真正認識面前的這棵嗎? 我們經常以為我們已經認識了, 所以早就不再停下來仔細察看它. 我們經常以為我們已經認識了, 所以早就不再停下來仔細察看它. 同樣,每當我們遇到一些人和事,很容易就會根據過往經驗、知識、故事,甚至判斷 (judgement),而生出偏見。就好像我們平日在街上看見小朋友扭計賴在地上哭,第一個念頭自然是「家長平日一定太縱容」、「孩子沒家教」,但我們根本不認識此刻面前這位孩子。 小朋友呢?回想或觀察一下0至2歲的小朋友會怎樣探索物件?他們會專注重覆地摸、拍、敲、拋、扔、放入口等等,總之能用的方法他們都試了,卻懶理耳邊傳來「這是藍色」或「那是正方形」的聲音。 孩子是當下的,早於獲得語言前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