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[ Giving is natural ] 有關孩子跟別人分享](https://i.vimeocdn.com/video/572402332_640.jpg)
[ Giving is natural ] 有關孩子跟別人分享
上星期舉行的家長講座中,家長們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提問,當中有一條問題問到我們應該怎樣教小朋友 "分享"? 這是一個十分好的提問,因為我們都希望孩子會成為懂分享、不自私、受歡迎的人,所以分享是一項自幼就該學習的美德,對嗎? 那大家會怎樣教? 「我們要分享,分享先乖㗎!」
「你的好朋友都好想玩,我們分享俾佢玩呀。咁樣大家一齊玩先開心嘛。」等等。 每當我們提到「分享」二字,我們都會接著把孩子手上的玩具拿走,「分享」給別人對嗎?因為當小朋友拒絕時,我們便要「教」他分享。我們都很怕其他家長覺得自己的小朋友沒家教,很自私。 那樣的分享對孩子來說又代表甚麼?講座當晚有位爸爸提出感到這種被迫「分享」等於被「搶」。對孩子來說「分享」原是多麼可怕的經歷呢! 2-3歲的孩子,還未完全可分"你的", "我的",眼中所看到的每件事物都很想親手探索/玩個夠。在成人眼中,「那不就是一件玩具!」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,對孩子來說卻並不如此呀!成人也總不能把每一樣自己的東西都跟別人分享吧,對嗎? 那怎樣才能讓孩子分享呢? 這段影片是以4-6歲的孩子作的社會實驗。他們發現小朋友不用任何

蒙特梭利教室 自由玩內化專注
蒙特梭利教育主張孩子在預設的環境下自由學習。成立一年的Rainbow Tree教室由前數學老師許健迪(Brian)主理,會按節令設計活動,例如中秋整月餅、11月研究樹葉……Brian因子女而進修蒙特梭利成為導師,自言教幼兒要有耐性,並相信他們可以自我學習,且人人有不同步伐。 育有兩名子女的Brian,大仔在入幼稚園時曾遇到一些成長關口,他在太太鼓勵下進修蒙特梭利教育,明白到大人對0至6歲的幼兒發展有重要影響。他兩年前辭去教職,去年完成培訓後加入Rainbow Tree,主力設計3至6歲的課程。「0至3歲是心智吸收期,小朋友會百分百模仿大人,而3至6歲則是選擇性模仿,故我們的行為很重要。」 帶孩子下田玩水 Brian謂蒙氏教室都有基本框架,如數學會採用具體化教材,並用小地氈放地板上作桌子,令學生在範圍內專心工作;而動植物、生活文化都是教育重要的媒介,老師可自由創新,按孩子興趣引導。「提升小朋友興趣很重要,蒙氏教師是觀察者,也是設計師,只會適度介入。當小朋友有興趣重複去做,便會建構內在動機。教室沒有固定的教程,孩子工作時也不會打擾他們。孩子走進教室,